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

推特大學

看到教育部「校辦企業」新政策,是繼「大學陸續倒閉」後最棒的 good news.

這樣說可能有點惡劣,但「倒閉」的確是上一個錯誤政策的結果,也因此高教有全面重建的契機,終於可以放棄那些使人精神、學術陽痿的 KPI,不全是壞事。

我支持教育部扭轉現況,不需要操之過急。越多人在政策形成同時參與討論,網路虛擬的、實體的都好,越能擺平台灣教育最大的敵人:家長。

(對不起,我真的覺得台灣多數家長都被輿論控制。)

教育部、每一所大學,都要開始『異常認真』經營社群網絡了。放著 Facebook 和 Twitter、滿校園的網路社群專家不用,實在是暴殄天物。

最近認真研究社群經營,開始註冊了一堆 Facebook 以外的社群網站。那些從登入,每一個引導人做的步驟背後意圖,都有參考價值。大學缺這個介面。不只是一個網站,而是整套教育哲學,到底要不要人探索自己的天命、知識的樂趣?

目前大學教育設下的 KPI,背後的基本假設是這樣:多數大學生是懶人,老師是幫學生整理「懶人包」,還要討好他們的藝人。家長付錢讓學生當懶人,上課滑手機隨便啦,反正你如果可以考上公務員搶鐵飯碗就是乖女兒。

新政策當然要推翻這些假設。教育部開始計畫效法歐洲教育體系的「校辦企業」,往前推演的每一個步驟,都可以用社群把學生當作有好奇心、同理心、企圖心…的人類對待,而不是養成一堆長得一樣的菁英,一心只想用成績幹掉對方,不然就是在茫茫學系和社團中,不打算在四年內要從學校帶走什麼。


試想大學的註冊系統變成 Twitter,你大一入學時選的不再只是「外文系」、「中文系」、「歷史系」、「電機系」…,而是選老師的 Projects,「北越社會企業」、「丹麥自行車系統」、「法國時尚農業」、「台南土溝村博物館」、「竹山小鎮文創」、「南澳自然田」…你可以挑選、邀請你想要合作的夥伴、tweet a project to your friends...。老師也可以選學生,塵埃落定後,用大一~大二這兩年做中學。


大學需要實習場域,這些地方也需要大學生幫忙注入活力,雙贏。目前做得最穩定,竹山小鎮文創 何培鈞。一間房間,換 20 種專長,解決地方問題。竹山已經快變成台灣人才庫了
,來這裡的大學生都異常起勁。















(我們再也不需要大學導師的預算。以往這根本形同虛設,多半是請一次晚餐解決。被設定為懶人的大學生也覺得 why not。)

作業可能是網路和實體策展,成功的直接募資,或是由學校協助尋求企業贊助。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和老師都實務操作過一次行銷,最後 you could tweet a product to your friends… 這四年建立的社群就是你的通路。












如果學校已有特色和方向,這些 projects 可以更聚焦,最終目的是發展出校辦企業。

為什麼是兩年?我覺得人要知道自己缺什麼,想要什麼,大致上需要全心全意投入在一件事兩年,才會有比較準確的答案。

對大學新鮮人,別急著問他們「你要什麼?」我最恨自詡前輩的人把這句當口頭禪,他們自己搞不好也不知道。太早、太快有答案的,可能都是假象。

「外文系」、「中文系」、「歷史系」、「電機系」…這些專業,在兩年後開始選。它們也是選修的概念,你可以選多個系,不再用學分綁學生。這些專業素養,是深化技術以外的涵養、meta-thinking、審美觀,避免你成為黃色小鴨的擁護者,多想一些 Banksy 賤賣畫的啟示,讓 project 的產出更有厚度品味

老師不用再昏天暗地做懶人包,summary 當然是學生的事情。老師負責回答刀口上的問題,研究是學生在家裡的事情。在一個社群中出對作業才是關鍵。

12 年國教,教育部堅守不住自己的基本哲學,被質詢時節節敗退。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些責任,不要因為「老子已經畢業」正在領一份還算不錯的薪水就事不干己...這好像是你我的小孩即將面對的未來?

我一直覺得「公民意識」這回事不是在東窗事發後,清一色用上帝的名義指責撒旦,遠和多數人站在「對的一邊」,不用腦也不會錯。如果更多人有能力判斷什麼叫政策,到時真能施加壓力給職能低落的立法質詢者,...那或許會比八月雪更令人動容。





沒有留言: